习得性无助实验详解(习得性无助实验详解)

2023-09-25 13:29:12 hao333 1545

习得性无助实验详解, 考试情境分析:在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感是韦纳归因理论的一种体现,一般以客观题为主。部分地区会结合韦纳归因理论对主观题进行考查,考试频率较高。

所以这部分要求学生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和扩大记忆。

首先,习得性无助的提出

习得性无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首次提出。他认为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不愿尝试、对成功充满绝望的内心感受,主要是因为反复遭受挫折和失败,会变得自卑、胆怯、被动。

这是他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实验如下:

塞利格曼把狗关在笼子里,狗无法逃脱,里面有电击装置。电击会对狗造成一定程度的疼痛,但不会对狗的身体造成伤害。铃声一响,实验者就对狗施以难以忍受的电击。在实验过程中,人们发现当狗第一次被电到时,

会拼命挣扎,想要逃出牢笼,但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发现它无法通过自身的挣扎逃脱,所以它挣扎的程度会逐渐降低。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将狗放入另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由隔板隔开的两部分组成。

隔板的高度很高,狗很容易跳过去。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前一次实验后的狗放进这个笼子里,铃响后,它不仅没有逃到没有电击的一边,反而不等电击,痛苦地倒在地上呻吟、颤抖。

这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表现。

后来,在1975年,塞利格曼把习得性无助的实验转移到人身上。他挑选了一些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把他们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大学生将被安排听噪音,不管他们做什么,

不会让噪音消失;第二组大学生也会被安排听噪音。不同的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阻止噪音。第三批大学生是幸运的。它们被安排在一个没有噪音干扰的安静环境中。当大学生在各自的环境中呆上一段时间后,

会安排下一步的实验。在这个步骤中,添加了一个实验装置,即手指穿梭箱。大学生把手放在手指梭箱的一边,会听到恼人的噪音。但是当他们把手放在手指梭箱的另一边时,噪音就会消失。

实验发现,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大学生在听到噪音后会试图完成。

二,习得性无助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习得性无助会对人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人只要有这种无奈和无助的内心感受,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倾向于放弃,对成功失去希望,对自己的缺陷听之任之,任其发展,不思改变,不求上进。

俗话说破罐子破摔,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极为不利。所以要努力克服这种习得性无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自我限制,不管自己的高度如何,不要轻易否定自己。

有正确的成败归因。要正确认识到挫折和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运气、任务难度、身心状况等。而且也不完全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低,我们也要认识到,个人的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昨天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今天仍然不能成功。

中公教育解析

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中公教师招聘考试

回复查看每日时政新闻模拟。

回复即可免费获取各省备考秘籍

习得性无助实验详解

注:本文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归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编辑。作品如已获本网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习得性无助实验详解,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习得性无助实验详解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