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艾森伯格亲社会行为理论)

2023-09-18 04:52:37 hao333 7565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知识点。这里对内容进行简单梳理,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艾森伯格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亲社会道德理论。主要包括:亲社会困境道德情境道德作为一个一般领域,包括许多不同的具体方面。孩子对这些具体方面的判断会有所不同。

科尔伯格研究中使用的两难故事几乎都涉及法律、权威或形式责任等问题。法律、责任等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孩子对故事冲突的推理。因此,

科尔伯格用他的两难故事只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方面:禁止导向推理。艾森伯格区分并设计了另一种道德困境,亲社会道德困境,它不同于科尔伯格的困境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

亲社会困境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之间做出选择,帮助者的个人利益与接受者的利益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艾森伯格采用了另一种道德困境情境,亲社会道德困境故事法。例如,一个城镇的居民必须选择是否与另一个城镇的洪水灾民分享食物,一个人必须在帮助被抢劫的妇女和保护自己之间做出选择。

本文研究了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提出了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其要点如下:

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

帮助或不帮助他人的原因包括个人的直接利益,未来的互惠,或因为需要或喜欢某人而表达对某人的关心。

阶段2:面向需求的推理

当他人的需求与自己的需求发生冲突时,儿童会关注他人的生理、物质和心理需求。儿童只表现出对他人需求的简单关心,而没有表现出自我投射的角色选择、同情的言语表达等。

阶段3:认同和人际取向,刻板印象导向推理

儿童为证明自己帮助或不帮助他人的行为而给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坏人,好人或坏人的刻板印象,他人的表扬和允许等。

阶段4:分为两个子阶段。

阶段4a:自我投射移情推理。儿童判断中出现自我投射的同情反应或角色选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并注意到与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相关的内疚或情绪。

阶段4b:过渡阶段。儿童选择帮助他人或不帮助他人的原因包括内化的价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注或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需要。然而,孩子们并没有清楚而强烈地表达这些想法。

阶段5:深层内在化推理

儿童决定是否帮助他人的主要依据是其内化的价值观、规范或责任,履行个人和社会契约义务,以及改善社会条件的愿望。此外,儿童还提到与实践自己的价值观相关的消极或积极感受。

艾森伯格亲社会行为理论

以上是关于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理论在备考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的要点,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