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鲁大师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将于2023年9月21日举行董事会会议,藉以考虑向本公司股东宣派特别股息之建议。
消息一出,当天开盘后鲁大师股价持续拉升,涨幅一度超过55%,最终报收于1.68港元。
而距离鲁大师上一次派息实际上已经过去了4年。市场的激烈反馈不仅反应的是鲁大师健康的企业运营状况,或许也体现出了投资者们对于分红的渴望。
壹·企业不爱分红,谁之过?
一般来说,互联网企业“不爱”分红几乎已经成为了不少股民默认的事实。
比如,阿里在上市前就曾宣布公司不会分红,而是将所有的利润用于公司的发展和扩张,这一政策也一直持续到现在;小米自上市后分红较少,但发布了十余次股权激励计划,最近一次在今年三月,奖励股份22.8亿港元,平均每名参与者能分到55.47万港元,本质上是一种员工激励制度,而非对投资者的收益保证。
究其原因,互联网科技领域竞争激烈,在不具备绝对的行业领导地位前,企业与企业之间都需要依靠大量的投入与激励维持市场份额占比。而分红可能导致公司流动性减少,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显然,在“军备”竞赛与人才竞争中,谁的“子弹”更多,谁便更容易在行业中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也能保持股价与市值的稳步增长。
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我们从阿里近年来的股价走势来看,这样的逻辑可能已经走不通了,除去大环境影响外,或许投资者们更需要一些“实在”的反馈。
2020年阿里股价达到309.4港元每股,此后呈现波动下滑的趋势。同样小米在2021年初股价达到35.9港元每股的峰值后也开始一路下跌至如今的12港元附近。
原因在于,行业度过野蛮生长的初创期,市场呈现指数型增长的情况再难复现。
根据《2023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总量已经达到10.51亿人,同比增长5.4%,预期增量明显;手机行业中,2022年全年国内手机总体出货量2786万部,同比下降16.6%,连续多年呈现下降态势。
此时,投资者对于行业的预期增量也会下调,而定期分红或许就是企业给市场最好的“强心针”。
企业分红,实际是一种与持股人共享收益、履行责任的体现,也是一次对外释放企业健康营运状况的信号。
而鲁大师这次时隔四年的分红并引起市场巨大反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企业的业绩与转型的成功;二是投资者信心的倍增。
鲁大师凭借十余年的深耕,在上市之时就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及移动设备的硬件和系统评测及监控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而根据最新的财报显示,鲁大师游戏业务营收占比也首次超过线上广告服务,增量明显。
此时分红进一步佐证了行业与企业的健康发展,股价的上升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贰·拒绝劣币驱逐良币
对于投资者来讲,股票投资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两种:股价上涨和股息分红。
早期股市随着“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崛起,也出现了迅速攀升,而股价大幅上涨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投资者充满信心的原因之一。
但从恒生指数来看,在2017年达到了巅峰之后,近两年开始逐步表现出稳定的情形。这并非是负面信息,因为相比大起大落,稳步上升反而才是一个健康股市的应该具备的特质。
不过从野蛮生长到良性循环,企业与行业还需要面临几个问题。
没有短期内的迅速增长,股民的投资意愿便会逐渐减弱,股市资金总量减少,最终导致企业股价下跌甚至融资困难。
另一方面,股市的稳步增长也会减少“短线投资”行为,当快进快出无法获得大量利益时,投资者的操作频率也会减少,进而变相导致资金流动性变差。
同时,一些具备行业先发优势的企业早期又吸纳了市场上大量资金,使得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竞争程度减少也容易导致行业固化,从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此时,通过分红增强市场信心和刺激资金流动似乎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红是将当年的收益在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公益金等项目后向股东发放,是股东收益的另一种方式,通常股东得到分红后也会继续投资该企业达到复利的作用。
因此分红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持股人获利,同时也会让持股人对公司的未来前景看好,更愿意持有其股票。对于产业来讲,更多的流动资金也意味着优质企业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增加。
诚然,是否选择分红是企业根据行业趋势以及自身运营策略综合考虑得出的结果,不分红的企业并不意味着运营状况不健康。但选择分红的企业却往往总能释放出积极的信号,投资者对于行业与企业向好的信念也会更为坚定。
从市场对鲁大师这次派息公告的反应也再次说明一个“真理”,投资市场的逻辑似乎正在发生变化,愿意回馈持股人的企业也更容易博得市场青睐。
一个更加稳定的投资环境和良性循环的股市,正在随着企业分红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