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应届毕业生1158万,再创新高,许多年轻人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人才的供需失衡之下,我们不难发觉两者之间需要一个“摆渡人”,作为衔接人才与产业的中间环节,那么,“摆渡人”会以何种形式出现呢?
穿越大半个中国去实践
“在这一个月学到的东西,感觉比之前大学三年学到的还要多。”不久前,家在吉林的李欣(化名)同学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浙江宁波的利德智能产业人才研究院,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让她收获满满。
李欣今年大三,专业是智能制造工程,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不过学霸也有苦恼,她感到学校里教的多是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机会。如今智能制造领域日新月异,她一直担心毕业之后认知和现实脱节,那种感觉就像知道能拿到驾照,却从没经过路考。
这个情况,也是大多数工科同学的共同困境,可是东北地区智能制造企业很少,实习机会少之又少。幸运的是,李欣得知宁波利德智能产业人才研究院开设的智能产线运维班公益培训,马上取消了原本暑期旅行打卡的计划,买了去往宁波的车票。
她此次参加的利德智能产业人才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课程都是针对一线企业的具体需求而开设,如智能产线运维、机械设计、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设计等,恰好能让自己提前了解用工企业的真实需求,挥之不去的“就业焦虑”有望打消了。
(利德智能产业人才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开班)
宁波虽然离家很远,但那些在上海、杭州、苏州工作的学长学姐,早就给她“安利”过多次长三角智能制造发达。而宁波是一个民营经济活跃的典型城市。在制造业领域,宁波更有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称号。在今年7月工信部公布的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宁波又有69家入选,五批共计有多达352家“小巨人企业”,位列全国第五。
这样一个经济繁荣、制造业门类齐全的城市,在企业的创新和技术攻关上自然少不了吸纳技术人才的需求。李欣也希望毕业后留在宁波就业。
目前,利德智能产业人才研究院已培训并向企业输送了100多位本科、大专院校技能人才,大部分学员来自中西部地区,并为10多家企业培训100多位在职人员。
研究院与政府部门“双向奔赴”
利德智能产业人才研究院之所以吸引李欣同学报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的“务实主义”,很好地实现了校企之间的衔接。
在采访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冬青时,他告诉我们,利德在宁波,就要因地制宜,依托宁波市制造名城的区位优势,建立政、校、企的“三元”合作体系,通过产教融合基地与产业学院的合作载体,为宁波,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制造业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这样的思路,指向的正是当前学校和企业人才供应错位的矛盾,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也为企业输送稳定好用、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也顺应了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升级的呼声。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专业人才无疑是产业升级最为关键的智力要素。
(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工业机器人)
利德智能产业人才研究院的创建,受到宁波政府的大力支持。北仑区人社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提供场地,协助搭建平台,实现研究院与政府部门的“双向奔赴”,希望研究院成为宁波技能人才的蓄水池,助力制造业转型 升级。
当然,学员最关心的还是课程设置。刘冬青院长并没有照搬一般院校的“菜谱”,他和产业界、学术界专家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做企业和行业的需求调研,深入企业了解岗位需求,并要求调研细化到一定的颗粒度。比如,设备装调的岗位,需要进一步明确是电器装调、软件系统装调还是哪类装调工作。设身处地为学员职业技能的应用和提升着想,明确教学内容和岗位要求。
只有到产业一线,才能感受时代的潮涌。多番调研后,教学团队才完成了岗位建模,设计了岗位能力矩阵,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教学,以期为企业培养踏实好用、专业稳定 的技术技能 人才。
比如,李欣同学所在的利德卓越工程师班,一个班只招收30人,老师能充分了解每位同学的特长和学习进度,大家也能在来自产业一线的老师指引下,接触到时下企业应用中的智能设备和系统。相比之前躺在书页上的理论公式,这一个月的经验是实在而立体的。结业之后,利德智能产业人才研究院还会推荐同学们到宁波及长三角的对口企业进行实习、就业。
据介绍,研究院作为中国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育的平台,不仅有4-8周的岗位专项技能培训,还有2-3月的智造专业课程学习、就业软技能培训,培训后提供优质实习就业机会。不仅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技能,还跟踪职业发展规划与辅导,除了本科大专院校的学生,研究院还面向制造型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包括装备制造与精密制造、新能源技术等紧缺行业领域。
利德人才研究院还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产学资源优势,搭建了具有行业性、引领性、战略性的产教融合专家委员会,包括来自学界、产业界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引入产业界、学界专家,为区域产业转型、企业升级成长、院校新工科建设等方面注入新动能。
一个民营的非盈利性质的研究院,却热衷做产教融合的事业,这一切与研究院发起人的初衷有关。事实上,利德智能产业人才研究院源于“平安翰德慈善信托”,慈善信托设立人仲先生希望推动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提升,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仲先生的理念与刘冬青院长不谋而合,于是,创办一所培养技术人才的研究院,营造一座产教融合的桥梁的想法迅速转变为行动。
踊跃从公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曾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
仲先生在积累财富之后,想要回馈社会,不愿意把钱一捐了之,希望踏踏实实做一件具有长久价值的公益事业。这个时候,他了解到平安私人银行的慈善规划服务,针对仲先生的需求,平安私人银行2021年协助其设立了“平安翰德慈善信托”,是当年国内规模最大的个人单一委托慈善信托,用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帮扶因病返贫人群、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等。
相较传统的慈善捐赠,慈善信托具有信托财产独立、运行成本低、持续性更强的特点,而且通过严格监管、设立理事会监督等制度使整个运作的过程更科学、更透明、更有公信力,确保善心善用。这种方式不论对于信托设立人精神与理念的传承,还是社会正向的影响,意义都更为长远。
而利德智能产业人才研究院就是该慈善信托的第一个落地项目,3年将累计投入金额2000万元,进行设备投入、实训及教材开发、打造师资。平安私人银行协助仲先生设立了慈善信托,广州悦尔基金会作为执行方,延聘了刘冬青院长等资深教育工作者,无数像李欣同学一样的青年才俊从全国各地跨越山海而来。
利用慈善信托落地创办一所学院,如同种下一颗颗种子,借助慈善信托源源不断地滋养,并逐渐形成一定造血能力,假以时日,势必枝繁叶茂、蔚然成林。
而目前平安私人银行已为超过千位客户提供慈善服务咨询、协助设立慈善信托等服务,并链接公益机构等专业组织共同服务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