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认知在案例分析题中的应用, 一、考情介绍
从近几年的考试趋势来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考试频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一些历年来经常考的领域,这部分考试题型也从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常见客观题逐渐扩展到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并且从观点来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点记忆,更多的是年龄目标、教育建议以及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意味着对考生的要求更高。
二、知识讲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目标提出了以下三点要求:
1.初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性和趣味性;
2.对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
3.感知形状和空间的关系。
其中,目标1主要是关于培养孩子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它强调引导孩子体验、感受、发现数字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有运用;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很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可以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培养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目标2和3都是关于孩子学习数学知识的。儿童在大量的生活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周围的各种数量现象和空间形态,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只停留在表面,
如果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就不能揭示数学的本质特征,孩子的思维发展也是有限的。所以要让孩子深刻体验和理解这些数量关系和空题,促进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实战演练
材料分析问题:
在一个大班的操作观察课上,孩子们用瓜子、玉米皮、棍子、豆子贴在妈妈的头上。我问身边一个男生:你知道3/5是多少吗?孩子一下子回答了8。我又问:3 8是多少?孩子也很快回答了11。
这时,老师王老师过来听我们的对话。我接着问:你看你贴的图。这位妈妈的左眉用了多少瓜子?孩子们用手指从左到右数1,2,3,4,5,5。我又问:右眉用多少瓜子?
再一次,孩子用手指从左到右数1,2,3,4,5,5。那么,两个眉毛用多少瓜子呢?孩子用手指从左到右数1、2、3、4、5、6、7、8、9、10、11。
问题:
(1)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儿童在材料中的表现。
(2)结合材料,提出教师应如何帮助幼儿理解数、量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1)《指南》中的数学认知目标是针对大班提出的: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通过物理运算或其他方法进行。案例中,孩子能达到大班的要求,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只能简单地跟着数。
不会将两个集合相加。
(2)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策略:
(1)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的特征。
比如:
A.感知常见事物的大小、数量、高度、厚度等特征,并学会用相应的词汇来描述这些特征。
B.结合具体事物,通过多次比较,让孩子逐渐明白量是相对的。梁肖比小明高,但比肖强矮。
C.收拾物品时,根据情况,鼓励幼儿按照物体量的特征分类整理。如整理图书时按照大小摆放。
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
如:
A.鼓励幼儿在一对一配对的过程中发现两组物体的多少。如,在给桌子上的每个碗配上勺子时,发现碗和勺多少的不同。
B.鼓励幼儿通过数数比较两样东西的多少。如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判断苹果和梨哪个多,哪个少。
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如:
A.结合生活需要,和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点数物体,得出物体的总数。
B.通过点数的方式让幼儿体会物体的数量不会因排列形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鼓励幼儿将一定数量的扣子以不同的形式摆放,体会扣子的数量是不变的。
C.结合日常生活,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如游戏时,请幼儿按要求拿出几个球。
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如:
A.游戏中遇到让4个小动物住进两间房子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将5块饼干分给两个小朋友问题时,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分法。
B.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还需要几个杯子等。
C.购买少量物品时,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参与计算和付款的过程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认知在案例分析题中的应用,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认知在案例分析题中的应用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